高雄葬儀社普傳生命,高雄生命禮儀,普傳生命服務過程中必定事必躬親,從一開始的臨終關懷、往生後的大體接運,宗教類別的選擇、靈堂的規劃佈置、莊嚴入殮、出殯時間的安排、晉塔地點的選定、價格與內容的估算與執行、及後續悲傷輔導的協助等,具備專業殯葬禮儀知識及人文素養。給予往生者在尊嚴、平靜的氛圍中,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為人生謝幕式畫下圓滿句點。業務代表-國維。

自主喪禮安排

自主的喪禮安排不見得一定是反傳統的,那麼就可以透過對於傳統禮俗的理解與反省,重新抉擇適合我們這個時代與個人的喪葬禮俗。
以下,我們根據現代人對於生死的內在需求,以及時代表達形式的要求,提出自主尊嚴的禮俗新做法:
  1. 首先,就臨終的部分而言。有人根據自己對於傳統與社會對於「人 死要死在家中」的做法的瞭解與反省,認為這種做法的真正意義不是在於空間位置的強調,而是在於人性心理與意義的滿足。經由這種滿足的達成,一方面可以讓我們免於受到死在陌生環境中心理不安的影響,一方面可以讓我們免於產生無法對列祖列宗與家人做交代的道德遺憾。在經過這種重新認知後,我們可以很人性化的死於任何地方,只要我們自己自覺地認定自己已經能夠完成上述兩項滿足。這時,人要死在何處就不再是死亡與身後事處理的事前考慮重點,重點就變成我們死時是否可以自覺地了然死亡空間的人性意義。
  2. 其次,就殮與祭的部分而言。過去有關奠祭用品的規矩也可以經由我們的理解與反省,發現奠祭用品是基於活人的比附。在事死如事生的原則主導下,認為亡者需要飲食有如活人。相反地,如果我們認為人死如燈滅,在奠祭上就不需要用到這些奠祭用品了。無論人死後是屬於上述的那一種狀況,只要我們真心想要與亡者往來,那麼這些奠祭用品與其拿來祭拜,不如與亡者一起共用於餐桌之前,當成亡者有如在世一樣,起碼不但不會帶來食物處理的問題,還可以借著共用的方式慰藉生者的心靈。
  3. 最後,在殯的方面也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傳統的告別式喜歡用挽聯、挽幛、罐頭塔、罐頭山、花海、牌樓來佈置會場,我們經由理解與反省知道這種做法的用意在於一方面表達生者的孝心與成就,一方面表達亡者的社會肯定。既然如此,我們就不一定要用這種排場的方式來處理。因為,這樣處理的結果,不但會帶來環保的問題,也會造成社會的困擾與不良示範。因此,如果我們認為我們的價值不在於物質的展示,而在於精神的滿足與完成。我們就可以藉由生命回顧的方式把告別式變成自己圓滿自己一生的舞臺,用影音的方式凸顯自己一生的意義所在。

聯絡我們

普傳生命 高雄生命禮儀-國維

ala.n716192@msa.hinet.net

高雄葬儀社
左營區博愛2路366號16樓
高雄
813

07-5571718
0986-638239

搜尋網站

© 2016 版權所有。

Make a free websiteWebnode